海天味業近期發布的半年報創下自2022年以來新高,今年上半年,海天實現營業收入152.3億元,同比增長7.6%;歸母凈利潤39.1億元,同比增長13.4%。不僅是營收與凈利潤的數據均實現突破,凈利潤增速也創下近5年的最高水平。
這在醬油行業里是一份成績顯著的報告。對比其他兩家醬油主要上市公司,其中,中炬高新在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18.6%,凈利下滑26.6%;千禾味業上半年營收下滑17.1%,凈利下滑30.8%。
具體來看,海天味業在報告期內所有產品類目均實現營收增長,其中醬油收入79.28億元,同比增長9.14%;蠔油收入25.02億元,同比增7.7%;調味醬收入16.26億元,增速達12%;包括醋、料酒、復合調味品等在內的其他及特色調味品收入25.06億元,同比增長16.7%。
界面新聞查閱財報看到,拉動海天味業營收的主要力量來自于醬油與特色調味品。
醬油是海天長期以來的主要大單品,在海天營收中占比超50%。今年上半年,來自醬油的收入已經超越2022年中期時的74.93億元。2022年時,海天的醬油產品曾陷入“雙標門”輿論,導致消費者對其醬油產品信心下滑,一度影響收入,而今年的新高應意味著海天的醬油產品已逐漸走出輿情陰霾。
特色調味品收入所增長的16.7%,令該類產品成為海天所有產品中增速最快的一項,目前這類產品在海天業績中收入占比排名第二,已經略微超越海天多年的經典蠔油品類,有成為第二曲線的趨勢。
利潤方面,海天將增長歸因于大豆等原材料成本的下降,界面新聞自半年報數據看到,海天毛利率同比提升近3個百分點。
盡管眼下的表現不錯,但綜合醬油及調味品行業競爭態勢來說,這份成績背后有特殊因素在,難以為海天更長期的增長提供持續性,海天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特殊因素”來自于主要競爭對手被削弱。今年上半年,以“零添加”為心智打入醬油市場的千禾味業陷入輿情風波,其產品瓶身上被消費者認為象征“零添加”的字樣“千禾0”因同時注冊有標簽而被大眾質疑。與此同時,3月出臺的預包裝食品標簽標準規定,食品配料中不得再出現“不添加”“零添加”等字樣進行特別強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零添加”產品在市面上的歡迎度。
在此之前的千禾因多年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海天主要競爭者之一,而“零添加”也曾一度是千禾在下沉市場拓展銷售時的有利工具。
一位華中地區五線城市的商家向界面新聞表示,在今年的輿情之前,當地的連鎖商超售貨員會在消費者選購時大力推廣千禾醬油,強調其“零添加”的健康度,不少消費者會因此選擇千禾而非海天——盡管當時海天也有類似的“零添加”產品在售,從心智上來說,千禾更勝一籌。
一些消費者因此更多傾向了海天的產品。線下快消品零售監測機構馬上贏向界面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醬油類目中份額排名第一的海天市場份額同比上升,份額占比近50%。排名第二、第三的中炬高新與千禾份額均下滑。
另一方面,海天更關鍵的挑戰在于,它的增長還會受到餐飲行業現狀的限制。
界面新聞獲悉,醬油等調味品的消費以餐廳等B端為主。多位經營餐廳的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餐廳選購醬油首要選擇的是大品牌中具有性價比的產品系列,且品牌選擇上一般不會頻繁更換,其中多被選擇的品牌常見海天與李錦記。
眼下,國內餐飲行業仍需進一步提振。界面新聞查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到,2025年1-6月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4.3%,增速仍有提升空間。
海天也在其財報中將餐飲行業的變動視作潛在挑戰,稱“雖然調味品行業具有一定抗周期能力,但易受餐飲行業景氣度與復蘇情況影響。”這也意味著,以海天為代表的醬油、調味品企業均需盡快尋找新增量。
出海是海天的下一個目標,但就眼下情況來看,海外業務在海天財報中并未被特別提及,這意味著該部分的進展或許仍不顯著。
今年海天成功登陸港交所上市,其招股書中提出,將在“三年內將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15%”。按照海天2024年全年業績來看,這大約對應的是40億元營收。
最新半年報里海天沒有透露海外業務的成效,僅在面向投資者時,海天方面表示“海外業務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上半年公司海外市場取得了較好發展,現階段整體營收占比不高”。據其透露,海天正在加快海外的布局。
但以醬油為例,就海外市場而言,西式餐飲中對這類調味料的需求并不高,它們首先面臨的便是建立品類認知度與使用習慣的挑戰。此外,進入海外后海天也將會迎來更多國際化競爭對手,例如早早出海的李錦記與國際品牌卡夫亨氏,海天還需建立自身的品牌認知度。這些挑戰依舊較大,而出海的進展也已成為市場對海天的首要關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