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體育產業已進入穩步增長通道。“十四五”以來,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3.67萬億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1.49萬億元,年均增長11.6%,占GDP比重提升至1.15%。其中,以競賽表演業和健身休閑業為核心的體育服務業表現突出,占增加值比重達72.7%,已成為產業增長的“主引擎”。
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6方面20條重點舉措,明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賽事、推動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7萬億元。這一目標既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劃定“路線圖”,也為金融服務拓展了新“藍海”。
體育產業兼具朝陽產業、健康產業與幸福產業屬性,既是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關鍵領域。強化體育金融服務,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提振消費決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金融工作彰顯政治性與人民性的具體實踐,更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寬金融業務邊界的重要路徑。
為實現體育產業發展目標,《意見》明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體育總局需分工協作,引導金融機構優化投融資服務,加強信貸管理并豐富產品,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企業通過上市、再融資、發債及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用好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穩步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確保政策紅利精準直達體育經營主體。
從實踐數據看,大型賽事與群眾體育活動的消費拉動效應尤為顯著。杭州亞運會舉辦期間,周邊地區消費最高增長超40%;“村超”“浙BA”等群眾賽事火爆出圈,“蘇超”單場上座量突破6萬人,直接帶動江蘇全域多場景消費達380億元。這些案例印證了體育產業對消費的強勁牽引力,也預示著7萬億元規模目標下,金融支持的空間廣闊、潛力巨大。
推動金融與體育產業深度融合,需從多方面精準發力,拓展新“藍海”。一方面,錨定重點領域,強化金融資源傾斜。聚焦體育產業關鍵環節與薄弱領域加大支持力度。一是重點支持體育場館、冰雪運動場地、戶外運動目的地等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以及體育與文化、旅游、康養融合的新業態,滿足經營主體合理融資需求;二是支持利用工業廠房、商業用房等改造為體育運動空間,拓展消費場景。同時,圍繞體育用品制造業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助力培育“專精特新”“瞪羚”及“隱形冠軍”企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提升專業能力,構建差異化服務體系。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體育金融服務體系。銀行機構需結合體育產業特點,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創新特色產品,重點豐富中小微體育企業信貸品種,加大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支持;依托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推動數據共享,創新服務模式。此外,鼓勵證券、基金等機構參與體育產業投資,為企業上市、發債提供專業輔導,形成“信貸+股權+債券”多維度支持格局。
此外,要融入消費場景,激活體育消費潛力。以場景化服務打通金融支持體育消費“最后一公里”。支付端,加快數字人民幣在體育賽事、健身消費等場景的應用,利用智能化優勢提升服務效率;信貸端,推動信用卡與體育消費融合,通過優惠活動激發消費意愿;保險端,引導機構開發賽事責任、運動傷害等專屬保險產品,為體育活動開展提供風險保障,解除消費者后顧之憂。
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精準滴灌。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金融服務不斷創新,金融與體育產業的融合將邁向更深層次,不僅能助力7萬億元產業目標如期實現,更能為擴大內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