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牌科技公司甲骨文(Oracle)以單日大漲40%的行情表現震撼全球資本市場。原因在于該公司公布的2026財年第一財季(2025年6月1日-8月31日)業績數據顯示,公司云基礎設施(OCI)業務中的剩余履約義務(RPO)同比增長359%,達到4550億美元,其中近60%來自與OpenAI簽署的5年3000億美元推理算力訂單。
國內頭部云計算廠商業務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雖然這筆規模龐大的訂單從簽署到真正交付仍存在不確定性因素,但也向整個產業鏈傳遞了算力尤其是推理算力供不應求的明確信號,增強產業鏈堅定向AI和云領域投入的信心。
算力需求結構改變
根據甲骨文的判斷,算力的需求結構已經從訓練為主,向推理為主遷移。這也意味著AI已經從過去的模型研發訓練進入到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的新階段。
甲骨文首席執行官Safra Catz表示,AI推理市場的規模將遠超AI訓練市場,目前市場上的推理算力正被耗盡。甲骨文憑借過去在企業數據庫領域的領先地位,使企業客戶能在保障數據私密性的前提下,安全地結合私有數據與公有數據,利用大語言模型進行推理。
基于此,甲骨文給出了極其樂觀的業績指引,預計公司2026年的云基礎設施收入將同比增長77%,達到180億美元。公司還表示,之后的四年里,公司云基礎設施收入將分別增至320億、730億、1140億和1440億美元。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栗蔚認為,大模型推理應用,正在重塑云智算技術體系,成為推動智能化轉型的核心引擎。她指出,算力結構轉型正在從以訓練為主,轉向以推理為核心——當前70%以上算力用于集中式訓練,未來70%以上算力將用于分布式推理。
IDC此前也發布報告認為,AI算力有望在2025年進入“訓推”拐點,即從訓練驅動過渡到推理驅動。
這種變化將意味著,大模型產業商業模式逐步由單純的技術競賽過渡到價值共享與產業落地,強調高效推理技術與垂直應用場景結合以實現商業閉環。“從算力需求的結構性轉換,到技術架構的深度重構,再到大模型推理服務質量的場景化演進,云智算技術正邁向從算力供給到智能賦能的新范式,為數字經濟的高效、普惠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技術支撐。”栗蔚表示。
阿里云智能集團彈性計算、存儲產品線產品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端對AI大模型的需求已經不再只是嘗鮮,而是進入了生產化階段。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日均Token消耗量已突破30萬億,1年半時間增長了300多倍,反映了我國人工智能應用規模的快速增長。
沙利文最新報告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級大模型調用量大概占據了國內整體市場的1/3,日均Token的消耗量約10.2萬億,較2024年底暴漲363%。
AI應用驅動云廠商業績增長的邏輯在國內同樣得到驗證。阿里巴巴最新季度業績顯示,阿里云季度收入同比增長26%至333.98億元,增速創三年新高,其中,AI相關收入連續八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帶動公共云需求持續上升。
AI基礎設施全球戰略角逐
在AI應用牽引之下,AI Infra(AI Infrastructure,即AI基礎設施)的確定性進一步增強。AI Infra是支撐AI大模型從“概念”走向生產力的智能化底座。如今全球云廠商正全力搶占AI Infra這一戰略制高點。
AI云是AI Infra的重要構成。市場調研機構Omdia發布報告顯示,生成式AI(GenAI)帶來AI云市場爆發,2025年上半年,中國AI云市場規模達223億元,預計2025年全年增長148%,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930億元。
統計顯示,BAT(百度、阿里、騰訊)第二季度的資本開支合計達615.83億元,同比上漲168%,重點向AI基礎設施與核心技術研發傾斜。阿里云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最新季度的資本開支達到386億元,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阿里云新增啟用8個數據中心,分布在中國、泰國、韓國、馬來西亞、阿聯酋和墨西哥,以滿足全球客戶對云和AI持續增長的強勁需求。
海外科技巨頭也在全力加碼。摩根士丹利研報指出,2025年全球11大超大規模云廠商的資本支出將上調至4450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56%,較此前預期高出12個百分點。到2026年,初步共識預測為5180億美元。
仍需突破不少技術瓶頸
伴隨AI Infra領域“軍備競賽”愈演愈烈,萬卡算力集群甚至更大規模的十萬卡算力集群成為云廠商們的投資標配。
“如何減少互聯的效率損失,最大限度提升整體的計算效率,對于運營大規模算力集群非常關鍵。”有專家指出。
同時,該專家坦言,相比美國,我國算力芯片生態比較碎片化,有幾十款算力芯片,不同的芯片對應不同的開發框架、軟件棧以及算子庫等,也給建設和運營萬卡級算力集群帶來諸多挑戰。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此前在2025中國算力大會上表示,要加快突破GPU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擴大基礎共性技術供給;深入開展算力強基“揭榜”行動,聚焦計算、存儲、網絡等重點方向,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
全鏈條創新是算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移動副總經理李慧鏑此前也呼吁產業各方,圍繞智算卡間互聯、機間互聯、AI應用跨架構遷移等關鍵方向,共同完善算力網絡技術和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