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羅永浩吐槽西貝預制菜的風波不斷發酵,也暴露了預制菜行業長期存在的信任危機。
回顧這場風波,可以看出核心爭議在于這樣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對于何為預制菜,西貝與消費者各執一詞;二是消費者對于吃到嘴里的是不是預制菜,知情權很低。
對于預制菜,公眾不是不能接受。事實上,預制菜在中餐中由來已久、處處可見,比如各類腌制食品、泡菜等等。還有許多西式快餐,都大量使用提前準備好的食材,在這次風波中,它們卻沒有成為“眾矢之的”。公眾也完全理解,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推動了食品工業化和餐飲連鎖化,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預制菜才由此大量誕生。
公眾不能接受的是被蒙蔽。有些商家明明大量采用預制菜,但有意無意地隱瞞事實,節約了自己的運營成本,卻讓消費者蒙在鼓里,甚至還付出了更高的餐費。
“羅永浩吐槽西貝”這場風波引爆了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公眾關注度如此之高,正反映出他們希望問題能夠得到徹底解決的高度關切。
顯然,明確預制菜的定義成為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何為預制菜,不能由商家和消費者各執一詞,但從目前媒體報道來看,目前預制菜國家標準仍處于空白狀態。
2024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制菜(征求意見稿)》,不過截至目前,該標準尚未正式發布實施。這份征求意見指出,標準適用于預制菜的生產和經營,不適用于主食類食品、凈菜類食品、即食類食品和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這也是西貝一再堅稱自己沒有使用預制菜的原因。但顯然,這和大眾的普遍認知與期待相去甚遠。
另有媒體報道,由國家衛健委主導編制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目前已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屆時,預制菜“身份”將有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制菜,也將首次納入強制信息披露范疇。
預制菜有了明確的定義,將大大減少紛爭。在此基礎上,還應將標準進行分級和視覺化,并強制要求餐飲企業在菜單中明示。讓國家標準能夠一目了然,更能增強消費者的知情權。這樣不僅有助于防止有些商家“掛羊頭賣狗肉”,也能夠鼓勵餐飲業的豐富供給,讓有些商家選擇將“熱鍋現炒”作為市場賣點。
讓消費者吃個明白,預制菜的市場地位才能清白,每個餐飲門店都能堂堂正正去爭取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