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彬(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王靜文(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
9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8月國民經濟運行數據。相較7月,8月各項指標回落幅度有所收窄,呈邊際改善跡象。當前宏觀政策處于“持續用力、適時加力”過程中,主要呈漸進式、托底式特征,以助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溫彬。資料圖
8月經濟指標回落幅度收窄
8月各項指標的邊際改善大體符合市場預期。此前公布的景氣數據顯示,8月份制造業PMI為49.4%,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顯示經濟景氣度仍在收縮,但收縮幅度較7月份好轉。近日公布的其他經濟指標也大體符合這一特征。
8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0.5個百分點至5.2%,回落幅度小于上月的1.1個百分點。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至3.4%,回落幅度小于上月的1.1個百分點。1~8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5%,較1~7月放緩1.1個百分點,幅度低于上月的1.2個百分點。其中狹義基建投資、制造業投資增速回落幅度均低于上月,只有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降幅高于上月。
在震蕩尋底過程中,8月經濟運行仍不乏亮點。一是出口繼續保持韌性。8月按美元計出口同比增長4.4%,較上月的7.2%放緩,但主要受去年同期高基數以及前期加速出口的透支效應。剔除基數后的兩年復合增速仍達6.5%,小幅低于上月的復合增速7.1%,增速并不弱,顯示外需只是“減速”而非“失速”。特別是出口多元化格局進一步明朗,較大程度上抵補了對美國出口的下滑。
二是服務業表現亮眼。幾個服務業指標中,服務業生產指數8月回落0.2個百分點至5.6%,回落幅度在主要指標中幾乎最小。8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5%,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至年內高點,明顯強于季節性。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中的餐飲收入同比增長2.1%,比上月加快1個百分點,大幅好于社零表現。
三是新動能表現強勁。在基建和房地產開發等舊動能表現偏弱的同時,新動能則保持快速增長。8月份,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1%、9.3%,均明顯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8月信息服務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4.1%、28.0%、12.6%,遠高于制造業投資整體增速。
四是物價結構性回暖。受食品價格偏弱拖累,8月CPI同比-0.4%,低于上月的0%,但核心CPI同比增長0.9%,漲幅連續第4個月擴大,且創近18個月新高,反映服務消費潛力持續釋放,需求端有所企穩。PPI環比持平,結束了此前連續8個月的下行態勢,同比-2.9%,較上月的-3.6%縮窄,顯示“反內卷”政策初見效果,物價有見底回升之勢。
五是貨幣活化程度提高。8月貸款余額增長6.8%,低于上月的6.9%;社融存量增長8.8%,低于上月的9.0%,顯示市場經濟主體的融資意愿有待提振。但M1-M2同比增速剪刀差收窄至-2.8%,創2021年6月以來的最好表現。貨幣活化程度走高,顯示經濟活力有所提升,也為資本市場的持續回升提供了適宜環境。
努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統計局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生產指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物進出口增速與1~7月份基本相當,經濟增長“穩”沒有改變。
確實如此。從生產角度看,1~8月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6.2%,服務業生產指數累計同比增長5.9%,高于去年全年的5.8%和5.2%。考慮到去年全年經濟增速為5.0%,這也意味著今年前8個月的經濟增速仍在5.0%的目標水平之上。不過,如果要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未來幾個月還有一些逆風因素值得重視。
一是全球經濟放緩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出口多元化效果充分顯現,為我國出口保持韌性提供了基礎。不過,當前全球經濟整體上仍在漸進放緩,疊加去年四季度“搶出口”帶來的高基數效應,今年后幾個月我國出口增速回落的概率較高。
二是政策效應邊際減弱。今年“兩新”政策的加力擴圍支持了上半年經濟的超預期表現,但進入下半年之后,隨著補貼政策退坡,相關品類的增速已開始回落。以舊換新方面,8月份限額以上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消費增速由上月的28.7%回落至14.3%,通訊器材類由上月的14.9%回落至7.3%,均有明顯放緩。設備更新方面,1~8月設備工器具購置累計同比增長14.4%,較1~7月回落0.8個百分點。上半年財政政策提前發力,下半年的政策空間或收窄,政策退坡效應需引起關注。
三是內生動能仍有待提振。當前國內外環境深刻復雜變化,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或遇挑戰。1~8月民間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2.3%,較1~7月放緩0.8個百分點。此外,房地產市場也在震蕩尋底。1~8月房地產相關指標降幅均較1~7月擴大,特別是1~8月新開工面積同比降幅較1~7月擴大。房地產雖仍需持續回穩,但仍是支柱產業,關聯效應仍然廣泛,地產企穩之后,經濟基本面才能進一步夯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后,中央集中推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今年在高基數效應下,如果要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無疑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政策呈漸進式、托底式特征
8月18日,國務院召開第九次全體會議,強調要“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要求進一步提升宏觀政策實施效能,深入評估政策實施情況,增強政策針對性有效性,及時回應市場關切,穩定市場預期。隨后,一系列政策開始密集出臺。
財政政策方面。8月新增政府債融資1.4萬億元,同比少增2519億元,政府債對社融的支撐作用有所下降。截至8月,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為74.2%,增發空間有限。9月12日,財政部在介紹“十四五”期間財政改革發展成效時提及財政政策始終留有后手,“繼續落實好一攬子化債舉措,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多措并舉化解存量隱性債務”。這意味著明年的財政資源將會提前一部分到四季度來使用,形成政策接續。
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在8月中旬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防范資金空轉,把握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美聯儲大概率將于9月中旬降息25個基點,我國貨幣寬松的外部掣肘減弱,但商業銀行凈息差仍在收窄,對貨幣寬松形成內部掣肘。預計下一階段降準概率高于降息。
政策協調方面,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工作組于9月初召開第二次組長會議。雙方就金融市場運行、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央行國債買賣操作和完善離岸人民幣國債發行機制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這預示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協同發力。持續推動我國債券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共同保障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更好落地見效。此外,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會加快發揮,以發揮金融和財政合力。
促消費方面。8月27日,商務部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9月將出臺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以落實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的部署,并形成對以舊換新政策效應退坡的補充。個人消費貸貼息政策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也加快落地。
穩地產方面。8月28日,《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以落實7月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部署。文件要求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此外,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繼出臺了新的房地產政策,擴大限購范圍、降低購房成本。
促改革方面,8月29日國常會研究在部分地區實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等,重點提及技術、土地、人力資源、數據、資本要素等,也要推進資源環境市場制度建設(如碳排放權、用水權、排污權等)。9月1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旨在打破傳統資源配置模式,提升經濟效率,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9月12日國常會提出部署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聚焦企業關切的突出問題,在擴大準入、打通堵點、強化保障等方面實施一批務實舉措,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促進民間投資發展。預計后續將會有相關政策出臺。
總體來看,當前的宏觀政策處于“持續用力、適時加力”過程中,主要表現出漸進式、托底式特征。但如果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則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調節政策將會及時推出。從時間節點來看,可密切關注10月份召開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