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永浩與連鎖餐飲集團西貝關于“預制菜”的爭論引起廣泛關注。作為知名餐飲品牌,西貝一直給人以新鮮、現做的印象,羅永浩直言西貝餐廳使用的是預制菜,讓不少消費者感到意外。
那到底什么是預制菜?事實上,2024年有關部門就發布過相關通知,明確了預制菜的定義。預制菜也稱預制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預制菜定義中強調“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不經加熱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不屬于預制菜。
對于預制菜,不同消費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預制菜方便快捷,價格親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能夠讓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內享受到多樣化的美食,提高了生活的質量;也有人認為,預制菜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包括食品安全、營養流失、口感和新鮮度大打折扣等問題。
筆者認為,此次羅永浩與連鎖餐飲集團西貝關于“預制菜”的爭論背后,更多的是商家是否做到了信息透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商家在使用預制菜時應該明示和告知,從而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由于過去預制菜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少人對預制菜存在“劣質”的刻板印象。實際上,預制菜本身并不必然與“劣質”劃等號,通過嚴格把控,在食材選擇、工藝把控等方面完全可以達到高標準。
筆者認為,預制菜在生產、貯存、運輸、銷售過程中,對環境、溫度、濕度、光照等有較高要求,應當加強全鏈條食品安全風險管控,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確保產品的新鮮度與安全性,增強人們對預制菜的信任。同時,商家要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主動、清晰地明示預制菜的使用情況,包括菜品的名稱、是否為預制菜、預制菜的生產廠家、生產日期等信息。在價格制定上,要合理區分現做菜品和預制菜的價格,讓消費者感受到物有所值,通過提高菜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