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疊加需求大增,儲能行業熱鬧起來了。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下稱《方案》)明確提出,到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1.8億千瓦(180GW)以上,帶動直接投資超2500億元。國家能源局表示,這一目標在考慮與“十五五”能源規劃有效銜接的前提下,統籌了新能源消納、電力保供需求和各類調節性資源規劃建設情況。
“《方案》的出臺,標志著中國新型儲能產業進入‘政策+市場’雙輪驅動的新階段。”在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看來,中國新型儲能在技術迭代、生產管理、成本控制、產能優化、市場響應、融合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將迎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時期末的20倍,較2023年年底增長超過130%。然而,隨著風光發電占比快速提升,電力系統對靈活性調節資源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以2024年為例,全國新能源利用率雖達90%以上,但局部地區在用電高峰時段仍出現棄風棄光現象,暴露出調節能力不足的短板。《方案》提出的1.8億千瓦裝機目標,意味著2025至2027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將超過1億千瓦,相當于當前規模的2.5倍。
據了解,碳酸鋰行業的需求主要來自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生產,《方案》的發布對碳酸鋰行業有何影響?“《方案》的發布直接強化了需求端的預期。隨著儲能增長目標的抬升,市場開始重新評估鋰電產業的整體需求空間,認為未來碳酸鋰的消費來源將更加多元化。這種預期的上調,提升了市場對碳酸鋰長期需求的信心。”中信期貨分析師王美丹認為,儲能應用的廣泛落地不僅意味著增量需求的釋放,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需求“緩沖”。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逐步踏入穩健增長期,新型儲能的利好正在逐漸形成碳酸鋰需求的“第二增長極”,這對于市場穩定和價格韌性都具有深遠影響。
從實際影響來看,中信建投期貨分析師張維鑫認為,《方案》的發布對碳酸鋰的實際需求帶動或較為有限。截至2024年年底,國內裝機規模已達78GW,按照《方案》的目標,2025年至2027年,仍需增加102GW。截至2025年上半年,國內裝機量已接近100GW,預計年底能突破120GW。這也意味著,2026年至2027年,儲能裝機量的增長壓力并不大。“這樣來看,《方案》的目標還算平穩,因此即使未來儲能端的增長能帶來一些需求增量,也在預期之內。”張維鑫認為,目前儲能的增長還要靠市場的力量去推動,今年儲能的表現比預期好,電力市場化改革、容量電價的補助等都會給儲能帶來增量。在此背景下,市場本身就能夠給儲能市場帶來不少增量,因此市場應理性看待《方案》的發布。
“若要實現2027年180GW的目標,需在兩年半內新增約80GW,年均復合增長率約35%。”創元期貨分析師余爍也認為,從目前國內儲能裝機的增速來看,這一目標并不難實現,對鋰離子電池需求的推動尚在預期范圍內。
從盤面走勢來看,《方案》發布以來,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穩定在72000元/噸附近。9月16日收盤,LC2511合約報73180元/噸,上漲1.3%。
王美丹認為,近期碳酸鋰期貨價格在72000元/噸附近,主要是市場情緒與基本面的再平衡。從基本面看,現階段供需仍然處于偏緊狀態,雖然供應端釋放的彈性超出此前預期,但庫存仍維持去化狀態。供應端來看,在利潤修復的帶動下,產量持續回升。據SMM數據,截至9月11日當周,碳酸鋰周度產量環比增加544噸。同時,庫存端仍在延續去化,社會總庫存環比減少超過1500噸,回落至14萬噸以下。其中,貿易商和其它環節約去庫1390噸,下游環節庫存增加超3000噸。“這表明,在傳統旺季背景下,下游企業補庫意愿依然積極。”王美丹表示,當前碳酸鋰價格走勢穩定,是供應擾動預期未消與下游需求補庫支撐共同作用的結果。
展望后市,張維鑫認為,碳酸鋰價格或將處于區間震蕩態勢,在下行過程中,始終有終端需求支撐,加之江西供給側不確定性尚未徹底消除,價格仍有相應的支撐。不過,當前可能已經是市場需求的頂點,市場對未來需求能否持續向好仍存在疑慮,這是一個潛在的利空因素。同時,寧德時代枧下窩礦區復產消息雖未有最終結果,但向市場傳遞了復產的積極信息,也是一個潛在利空影響。因此,價格也會有回落的風險。
“從基本面來看,當前碳酸鋰行業旺季去庫趨勢不變,但整體矛盾并不突出。”余爍也認為,當前碳酸鋰市場對于相關消息已經充分交易,市場關注重點仍在寧德枧下窩礦區的復產節奏及其它7座礦山的生產情況,若后續出現預期差,盤面或將迎來新一輪驅動,當前或維持震蕩態勢,建議交易者理性持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