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廣東省新聞辦舉行《廣東省綠色水經濟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自部署開展“10+2”省級水經濟試點以來,廣東以水上運動、水系旅游、濱水休閑康養以及優質水利用等綠色水經濟新業態為重點,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截至2024年底,水經濟試點主要任務順利完成,累計投資約120億元,政府資金撬動效應接近 1:4,全省還謀劃了總投資1000多億元的儲備項目,綠色水經濟受到市場青睞,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經評估,廣東省水經濟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廣東是全國首個在省級層面部署發展綠色水經濟的省份。本次白皮書闡釋了綠色水經濟的概念內涵及重要意義,介紹了廣東綠色水經濟的發展思路,重點梳理了水經濟試點的發展模式,并總結發展成效與前景。
白皮書指出,在統籌發展和保護、統籌市場和政府、統籌供給和需求下,廣東形成了水城融合發展、特色產業驅動、工程盤活利用、生態保護導向、優質資源增值、文旅品牌賦能的6種發展模式,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綠色水經濟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廣東省河長制辦公室副主任、廣東省水利廳副廳長、廣東省水經濟促進會會長陳仁著介紹,廣東綠色水經濟的蓬勃發展,拓展了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徑,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加快向粵東、粵西、粵北生態優勢地區流動,催生區域經濟新增長點;打造了全民綠色消費新場景,近兩年文旅類省級水經濟試點共接待游客3500多萬人次;開辟了社會資本投資新賽道,已完成的120億元投資中,社會資本投資約占80%;激發了水利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水充分挖掘河湖和水利工程的資源資產價值,形成“以水興產、以產引資”的良性循環,增強了水利自身造血功能,拓寬了水利投融資渠道,激發了河湖治理保護的內生動力。
據悉,“10+2”省級水經濟試點項目是各地精心挑選、精心謀劃的優質項目,各地積極探索,試點工作達到了預期效果,社會投資熱度較高。
白皮書數據顯示,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廣東全省水經濟項目累積投資約120億元,其中社會資本投資約占80%,政府資金撬動效應接近 1:4。從運營情況看,水經濟新業態項目產值從2022年的約114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近320億元,增長率179%。
如何打造差異化、可持續的產業生態,避免項目扎堆同質化?陳仁著提到,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說明市場對綠色水經濟的發展前景是看好的、很有信心的。在全面推進水經濟發展過程中,廣東充分考慮流域資源稟賦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點,有序推動綠色水經濟實現差異化、特色化、協同化發展,重點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在規劃引領上,加快編制省級水經濟發展工作方案,指導各地做好區域水經濟發展規劃、計劃,推動差異化發展。比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結合城市更新、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等工作,重點發展水上運動、水系旅游、水利裝備智能制造、水科技、水金融等新業態,努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結合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等工作,重點發展濱水休閑康養、優質水利用、湖庫生態養殖等新業態,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粵東西北地區更快發展。
在示范帶動方面,積極推廣行之有效的六種模式,充分發揮流域區域資源優勢,推動特色化發展。
比如,佛山市通過水脈重塑城脈,實施水城融合發展模式,推動“水產城共榮”;廣州南沙區水上運動基地、中山市騰步游艇碼頭等項目,利用優質水域岸線資源,實施特色產業驅動模式,推動多元業態融合發展;廣州從化區天人山水項目,依托水庫、水閘等水利工程設施,實施工程盤活利用模式,實現較好經濟效益,并能反哺工程管養;河源市水經濟產業園項目,利用萬綠湖優質水資源,實施優質資源增值模式,做大做強水產業,極大提升水資源價值,打造了“1101”模式,即一噸水產生1000元價值,100元稅收,1元水資源費。
堅持高位推動,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平臺優勢,打通跨流域、跨區域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推動協同化發展。目前,省水利廳正在聯合文旅、交通、海事等部門,依托東江、西江、北江、珠江三角洲黃金內灣以及萬里碧道、綠美碧帶、水利風景區、幸福河湖等載體,統籌用好濱海、內河、水鄉等資源,推動發展水上運動、河湖游輪游艇等水經濟產業,打造水系旅游精品航線和特色水利旅游產品,目標是讓人民群眾體驗到長江三峽游那樣的高品質服務。
“我們有個愿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在廣東打造一條類似長江三峽游那樣的精品航線,讓廣東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夠游山玩水,享受大自然給大家帶來的美好生活。”陳仁著說。
他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強推廣力度,特別是在現有6種模式的基礎上,大力拓展6種新模式,有序推動綠色水經濟在全省全面鋪開,盡快形成規模效應。重點推動的6種模式包括,推動傳統業態轉型升級、壯大節水與水生態保護修復產業、水文化產業、水科技創新產業、構建水金融支撐保障、形成水產城融合的濱水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