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A股頗為勁爆的市場行情,讓公募基金產品賺錢效應明顯,多只過往業績平平的權益基金也揚眉吐氣。與此同時,一些迄今沒有回本的基金則顯得頗為尷尬,其中以部分三年持有期權益基金最為典型。據媒體不完全統計,當前存量約100余只三年期權益基金,其中有近一半尚處在虧損狀態。
全市場55只虧損的三年期權益基金產品中,某知名公募機構獨占12只,占比近1/5;表現最差的產品凈值回撤近40%。這暴露了該公募“長期持有”制度設計的缺陷。這12只基金由多位基金經理管理,其整體業績遠遠落后于滬深300指數,說明這些產品虧損并非個別基金經理短期操作失誤,而是公司整體投研體系與市場風格錯配的集中體現。
幾年前這類權益產品出臺時,業內都曾寄予厚望。其產品設計旨在通過三年鎖定期減少投資者頻繁申贖,為基金經理創造穩定的運作環境。然而,三年后其中部分產品仍然浮虧較大,這無論如何難讓持有人滿意,尤其當市場回暖(滬指反彈至3800點之上)與相關基金表現形成巨大反差時,可見設計初衷與實際效果脫節。這一窘境值得相關基金管理人總結與深思,絕非一句“市場不給機會”能搪塞得過去。
站在旁觀者的視角去看,盡管此類產品設計為長期持有,但基金經理很可能因為短視的考核機制,仍面臨短期排名壓力,導致投資策略變形。部分產品可能在賽道選擇上,先是失之草率,后又因為渠道壓力,規避凈值短期波動而過度保守,錯失反彈機會。而基金公司在依賴渠道大力推廣鎖定期產品時,有意無意強化了帶封閉期產品的優點,而回避了最差情形。投資者誤將“鎖倉”等同于“穩健”,忽視底層資產的實際質量。這一現狀也警示整個行業:缺乏業績支撐的“長期主義”只是空中樓閣。如果不予以改善,將會引發信任崩塌,且讓長持有期權益基金的發展蒙上陰影。而從這兩年市場上少有此類較長鎖定期基金產品再面世發行,也可見一斑。
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屬于專業范疇,普通投資者可能一時無法分辨。但對于投資者而言,選擇產品時可以穿透營銷話術,關注底層邏輯——畢竟,真正的長期投資,應始于專業、終于回報。尤其需要關注管理人的信息披露,如明確提示鎖定期產品的歷史波動率、最大回撤等風險指標,而非僅強調“長期持有”的模糊概念。尤其在管理人收益與投資者回報深度綁定的費率結構改革之后,投資人對不愿意采用浮動管理費、缺乏業績對等約束機制的基金管理人要心存警惕。畢竟,浮動管理費率也是管理人自信心的一種體現。而不給基民掙錢則“三年白干”的業績對等約束機制,也會倒逼管理人勤勉盡責。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所提的知名公募,近期新發了不少浮動費率基金,這應該是其改革的結果,希望能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總而言之,未來基金公司需在產品制度設計、投研能力與投資者教育三者間找到平衡,否則鎖倉期將淪為信任的“枷鎖”,而非價值的“橋梁”。唯有如此,時間的玫瑰才能如約綻放。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